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8H2O”可燃冰“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可燃冰“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笼子“,由若干水分子组成一个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
中国南海可燃冰储量占全球70%,中国未来或成下一个沙特深度最深世界最大
蓝鲸一号是中国自主製造的「大国重器」,是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在试採过程中,中国科技工作者还开发了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具并成功应用.
中国科技工作者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开展可燃冰开採研究的.在多年勘探和陆地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者率先在全球建立了可燃冰「两期三型」成矿理论,指导圈定了找矿有利区,精准锁定了试开採目标;创立可燃冰「三相控制」开採理论,应用于试开採模拟和实施方案制定,确保了试採过程安全可控.这也是佔全球90%以上比例的储藏类型.砂细导致渗透率更差,也容易破坏管道,同时中国的可燃冰水深大、储层埋层浅,施工难度更大.我们的突破,对于全世界而言更具有可参考和借鉴的价值中国目前已探明的可燃冰资源有超过1000亿吨石油当量,8成在海洋上,而南海的藏量则佔了7成.中国这次成功试採可燃冰后,下一步将扩大试採的范围,以及为商业开採技术验证,在10年左右实现商业开採,或令近期已缓和的南海主权争端再起.
目前在南海探明的可燃冰藏量相当于700亿吨石油,已足够中国使用百年以上.中国对海底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已经进行30多年,已在广东海域及南海多处发现可燃冰矿牀.其中香港对开神狐海域的可燃冰矿牀面积约23平方公里,可燃冰储藏量约为194亿立方公尺;整个广东海域的可燃冰矿牀更大,储藏量达1000亿至1500亿立方公尺.
中国可燃冰藏量南海佔7成,10年后开採,恐掀南海争端.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作为全球能源消费的第一大国,中国在可燃冰项目起步较晚.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开始启动可燃冰资源调查,2007年成功获取可燃冰的实物样品,是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採集到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中国原计划在2025年至2030年实现商业化可燃冰开採,不过这次成功试採较预计提前实现,估计商业开採时间也会大幅提前。
可燃冰可能会替代石油:
如果给汽车加的天然气和可燃冰都是100升,那预计可以跑的公里数会有几万的差距,分别是天然气能跑300公里,可燃冰可跑5万公里。这个时候你可别跟我说每辆车的油耗不同,相同升数的天然气也会跑出不一样的公里数,但这里讲的是一个大概值,并且是车子性能一致的情况。
根据科学家们的预估判断,地球上可燃冰的储量应该可以供人类使用1000年左右,只不过可燃冰的主要存储地除了深海沉积物中以外,便是陆地上的那些永久冻土之中。很明显,后者涉及到的冻土区域当然不能随意开采可燃冰,因为这很可能把那些在冻土中沉睡已久的古老病毒释放出来,而不仅仅可能是一些距离现在年代久远的野兽尸体。
至少到目前为止,更多科学家都认为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预计很可能会在几十年内就被消耗殆尽,尽管也有研究人士认为这并不一定是确定答案,但不少人还是在寻找替代方案,而可燃冰便是具备替代石油这种传统能源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本质上来说,可燃冰就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于高压低温的环境中,是由水和甲烷演化而来的一种固体燃料。它不仅可以直接被火点燃,而且还是一种清洁能源,没有任何废弃和残渣形成。而且,释放出160到180立方米的天然气仅需要1立方米可燃冰,这个能量密度相当于煤的十倍。
中国有多少可燃冰?
实际上,除了科学家们,世界各国都很关注可燃冰的分布和开采技术,尽管最早在1968年,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就被前苏联地质学家在西伯利亚发现,只不过这种类冰状结晶物质开采技术的先进程度还是呈现出巨大差距。到2000年的时候,全世界参与到研究和勘探可燃冰的国家数量超过30个,而我国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区域就集中在东北冻土带、青藏高原冻土带、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
中国可燃冰开采也经历了一个从零到了不起的过程:
2005年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可燃冰分布区,也就是面积约430平方公里的“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
2007年中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采集到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并证明了在我国南海北部区域蕴藏着大量可燃冰资源;
青藏高原区域的可燃冰在2009年被发现,且资源量至少超过了350亿吨油当量,而同年祁连山冻土区有五个钻井都发现了可燃冰,这标志着全世界首个在中低纬度高山冻土区确认可燃冰存在的国家出现了;
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珠江口盆地的东部海域搜寻到了可能存在可燃冰的目标区域,最终确定这个区域的可燃冰不仅埋藏浅、纯度高、类型多和厚度大,而且储量规模应该在1000到1500亿立方米,这与传统特大型天然气的规模相当;
2016年,地质调查局又在我国南海发现约618平方公里的可燃冰分布全区域,次年5月实现了海域范围内首次开采可燃冰成功,并揭示了这种资源在该区域的储存量可与千亿吨石油的价值相等。
2017年11月,我国正式批准可燃冰被列为第173个矿种,而我国第二轮还与可燃冰试采也在2020年的时候点火成功。其实可燃冰的开采对技术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海底不稳并进一步引发地质灾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目前可燃冰还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开采。
可燃冰是如何形成的,世界范围的分布情况如何?
可燃冰的形成需要满足原材料、压力和温度这三个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而可燃冰的分子结构,其实就好比是一个有无数水分子构成的笼子。形成可燃冰的温度至少需要处于0到10摄氏度这个区间,因为一旦超过20摄氏度便会发生分解。倘若当前环境温度为0摄氏度,那么海洋深处大约需要30个大气压可能形成可燃冰。而海底之所以分布较多可燃冰,是因为他有充足的气源,因为海下有机物沉淀中含有的碳,可让其通过生物转化过程生成大量气源。
虽然可燃冰在地球上的分布也算广泛,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海洋、内陆湖深水区域、岛屿的斜坡地带、陆地永久冻土、极地大陆架,以及被动或活动的大陆变远隆起区域。到目前为止,海底可燃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海海槽、日本海、千岛海沟、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等地,由于涉及到的还与较多,所以也不一一列举出来了。
但总得来说,地球上约27%的陆地区域有可能是可燃冰存在的潜在区,约90%的大洋水域面积可能存在可燃冰分布,而目前大家确定位置的可燃冰分布范围,则主要集中在北极永久冻土、海底、陆基、海购与陆坡区域。不过,由于很多地方采取的标准有所不同,所以世界各国的相关机构对全球可燃冰总储量的估值存在较大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