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01太空漫游轮回(2001太空漫游啥意思)

来源:www.eyoulun.com   时间:2023-09-03 13:00   点击:23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2001太空漫游啥意思

1968年

《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于1968年上映

2. 2001太空漫游 深度剖析

影片评价如下:

首先,《2001:太空漫游》与1968年上映,影片讲述的是人类在2001年已经可以漫游太空的故事。没错,一部1968年的电影,应该说,那时连电影技术都不是很成熟。要知道那时的计算机,其先进程度还不如现在的淘汰智能手机。在那样的艰险环境之下,导演能想出“科幻电影”这一概念,本已实属不易,而且电影中的一些科技现象也拍的十分符合逻辑。可以说,在1968年,这部影片已经成功了。

其次,这是被称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学涵义无人能懂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天才之处不在于其丰富,而在于其筒洁:没有一个镜头是仅仅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拍摄的,只有对自己的才华怀有无限信心的艺术家才敢于创作这样精炼的作品。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把每一个场景简化到极致,只留下精华,每一个场景驻留在银幕上的时间都足以令我们充分思考,并将其永远纳人我们的想象之中。科幻影片中很少有像《2001》那样,不求令我们惊悚,而是要激起我们的惊叹。

最后,《2001太空漫游》终究在科幻类型片领域,开辟了怎样一片疆土,供各色信徒顶礼膜拜,成就后世诸多五彩斑斓。

3. 2001太空漫游介绍

非要比较,可以看看几类大作如何描写外形文明,《沙丘》《银河帝国》《海伯利安》一类大部分都是人类互相搞,《三体》大刘奇思妙想,将难以描述的外形文明用游戏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出来,但是我们会感觉到三体星人还是人类的模样,太空漫游则是真的较为完美的描绘了外星文明的样子,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依然令人震撼。

4. 2001太空漫游是哪一年写的

《2001:太空漫游》是2019年5月10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英]阿瑟·克拉克,译者是郝明义。

阿瑟克拉克英国科幻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他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1亿多册,并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科幻至高奖项。1986年,获得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终生成就奖——大师奖。

5. 2001太空漫游 解读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一):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

  

以前我居然都没听过这本书!? 看了实在是感叹作者的想象力,太敢想了,很真实,特别是联想到这是在几十年前人类甚至还没有真的登上月球是就写下的,就更佩服了。不过人类发展速度估计是慢得让作者失望了吧

6. 2001太空漫游什么意思

这位朋友,《2001太空漫游》是1968年拍的电影,不能和现在的电影特效相比,就那个年代来说,特效已经相当棒了。

就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内容来说,能看懂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且还会觉的沉闷。就像亚瑟·克拉克(同名小说作者)说得一样:“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只能证明我们失败了。也许我们应该认同那位17岁中学生说的,“这是让你体验的,不是让你理解的。”

7. 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是科幻片的鼻祖,它在电影界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不管是这部电影还是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库布里克,都已经被封为科幻之神,地位无可动摇,似乎没有人有资格来评价这部电影。

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呢?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电影界的第一部科幻片,之前的观众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展现了人类无限的想象力和电影的多样性。

这部电影看完一遍会有点懵,觉得自己似乎没有看懂。但是再看一遍,又有不同的感受。这部电影每看一遍都会得到不同的感悟。它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部电影没有真正的主角,它是以整个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待的,其中的深刻意义,没有人能够完全看懂理解透彻,这也是这部电影厉害的地方,看再多遍总会有心的启发。

而且这部电影在当时绝对是大制作,50年前就花费了1600万美元来制作这部电影,堪比现在的漫威系列,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部电影除了关注电影情节以外,电影里面的小细节都是花了心思的,比如在太空舱的生活状态,登上月球的特写以及空间站里的摆设等。

这部电影被称之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一点也不过分,如果很喜欢科幻电影的话,一定不能错过这部电影。

8. 2001太空漫游场景

《2001 太空漫游》超时空蒙太奇特效揭秘:

在那个没有 pc,没有所谓的特效软件,别说 maya AE,甚至连平面的 photoshop 都未诞生,在太空奥德赛结尾穿梭时空的那些瑰丽电子抽象派画面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狭缝扫描技术

这个技术的发明者是特朗波尔,是摄影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真正先驱,出了实现对摄影机的进退和调焦,同时还实现了被摄物和摄影机直接的同步运动,他是现代电影工业的神器 motion control 的原型机。

1、前画板是带有一条镂空狭缝的全黑遮片作为透明背景,

2、后画板的画面通过缝隙显示,

3、后景的画稿位置可以随意变动,前景的狭缝位置也可以任意变化,

4、摄影机放在特制的、带有螺旋装置的轨道上,在逐格拍摄时,有电动系统控制镜头焦距和机身距离。

5、通过不同距离拍下的狭缝的不同长度来进行反复暴光,就得到了各种从中心向外扩散,并不断后退的各种光斑—— 超时空蒙太奇诞生了!

太空漫游的句号

结尾的胎儿也是机械模型,类似子宫的发光体是特朗波尔在黑纸上喷绘出一个蚕茧并在传统的手工动画台上用了多层薄纱把婴儿模型和蚕茧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发光效果的胎儿。

只能说牛逼到逆天了……这效果比 CG 那油腻的感觉好太多了。

9. 太空漫游2001什么意思

拍摄日期是1965年12月29日 - 1966年7月7日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是一部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美国电影,该片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曾获得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4项奥斯卡奖提名,获最佳视觉效果奖,获1968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美工奖。于1968年上映。

10. 2001太空漫游50个真相

因为《2001:太空漫游》的科技前瞻性、思想深刻性极高。它是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为之后的所有科幻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排名第一。

11. 2001太空漫游有多厉害

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人类进入外太空和实现登月等重大科技进展,世界影坛上掀起了一轮太空科幻电影的新高潮。在此期间,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影片纷纷出炉,让科幻迷们有机会欣赏了一出出波澜壮阔的饕餮盛宴。这其中的代表作就有1968年的《2001 太空漫游》,1977年的《星球大战1》以及1982年的《星球大战2》和1983年的《星球大战3》,1979年的《异形1》,1982年的《银翼杀手》,1984年的《终结者1》,1982年的《E.T外星人》等。这其中尤以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它开创了太空科幻电影的先河,以至于后期类似题材的电影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它的影响,有些影片干脆就安排一段情节以向它致敬。那么,这部被广大影迷奉为经典得影片到底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呢?我们就来看一下它的伟大之处吧。首先,科幻影片不可或缺的元素— 超凡的想象力奠定了本片迄今为止都无法被超越的先驱位置。从太空行走,太空维修机器人以及机械手,模拟重力,巨大的环形空间站,超级智能计算机,梦幻般绚烂的外太空以及充满未来感的宇宙飞船,太空食品等等,这些都超出了当时普通观众对太空的想象和感受,以至于人们会毫不怀疑的相信,外太空就是影片里描述的样子。同时,考虑到这是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影片,你就会感叹它是如此的超前和具有先驱意义。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巨大的环形空间站成为后来科幻电影争相效仿的模型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电影中描绘的月球表面,这可是人类登月之前啊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太空机器人和机械手其次,从影片的叙事节奏,台词运用到摄影都堪称典范。可能有些人认为影片的叙事节奏沉闷缓慢尤其是那大段的没有一句台词的太空舱在宇宙飞船外部缓慢漂浮的场景让人无法忍受,其实这正是太空漫游的主题。在浩瀚深远漆黑一片的太空中,白色的宇宙飞船和身穿红色太空服的宇航员的身影在缓慢漂浮,让人觉得时间与空间这一对宇宙中的永恒的元素在这一刻凸显的如此清晰与重要,巨大的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与几乎停滞的但又飞速流逝的时间相互交错,人类在其中显得如此渺小与孱弱,同时又是那么的醒目与唯一,这恐怕就是影片想给人以启发的主旨吧? 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接下来,影片的另一经典我想就在影片的配乐上了。其中最著名的两段主题配乐采用了著名圆舞曲小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者被多次用来配合优美的太空穿梭和行走,将美轮美奂的太空渲染的华丽多姿,如梦如幻。而后者则在影片的开端和结尾以气势磅礴的登场让人感受到宇宙的宏大,生命的神奇与无休止的轮回,那种振聋发聩的震撼力让人们不得不严肃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的确,除了上述属于电影艺术领域的不朽篇章之外,影片还开启了关于科幻片更为重要的哲学探讨,那就是人类的未来,确切的说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其实,影片的三大段落就是本着这个时间划分分别讲述的。在影片的第一部分—“人类的起源”里面,远古时代的大猩猩受到宇宙中神秘的能量体,一个黑色方碑的启迪完成了从原始动物到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而进化成能在太空穿梭的现代人类,这一阶段一直发展到人类在月球发现了同样的黑色方碑为止。这个方碑指向了苍穹中的木星,隐含着人类将走出自我,探寻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第二阶段,“木星任务”。这里影片可以说回归到了传统意义上的科幻题材。人类在超级计算机哈尔的协助下开始了木星的探索之旅,而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只有哈尔和处在背后操控的统治当局知道。在旅途中机器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哈尔从从属与协助的角色逐渐演变为控制与主导,在将多数宇航员杀死之后,唯一幸存的宇航员大卫最终关闭了哈尔的主控板,在逐渐丧失意识的过程中,变得语无伦次的哈尔最终唱起了自己的挽歌。同时,那神秘的代表机器人灵魂的红色摄像头最终熄灭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年以后的科幻动画影片《机器人总动员》里面,控制人类的超级电脑AUTO也采用了与哈尔相同的红色摄像头造型)。人类最终主宰了自己的命运,直到那神秘的黑色方碑再次在宇宙中出现。第三阶段,“木星和无限苍穹”。这是本片最让人难以理解同时又引发无数争论的章节。抛开如何解读不断出现在大卫眼前的正在进餐的老年自己和在床上濒死的自己以及化身为婴儿,成为一个新星体的自己不谈,这里我想说的是那个总在关键时刻出现的黑色方碑。是不是这个方碑预示着在人类的进化当中,不管不同形态的生命体如何轮回,宇宙中的那种超能量体都起着主宰人类命运的作用呢?影片没有直白地给出答案,而是故意将这个问号留给了坐在屏幕前的观众。影片的结尾是在漆黑一片的苍穹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铿锵有力的序曲骤然响起,仿佛宇宙中的一道光,又仿佛人类寂静灵魂中的一声号角,唤醒了人类的崭新黎明!正如前面所说,本片之所以伟大除了自身在探讨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之外,更多的哲学意义在于唤起人类对自身起源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地球人类如何认知广袤外太空的思考。这里面既有宗教隐喻(比如有人将黑色方碑理解为创造人类的上帝),也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还有关于生命与死亡,毁灭与新生的联想(比如最后一章中那五彩斑斓的发光体可以理解为宇宙大爆炸这种象征着死亡与毁灭的现象,而通过那个包含着婴儿的星体也可以联想到宇宙中的新星诞生)。影片正是通过这种无法一时找到答案的设问而成为常看常新的经典,在影片上映几十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成为人们争相回顾与效仿的模板。在后续的科幻题材的影片中,也不时的有向大师致敬的场景出现。如前面提到的《机器人总动员》里面的AUTO的造型,还有地球上幸存的唯一生物小强蟑螂也以哈尔命名。同样,在《机器人总动员》里前20分钟没有对白,前40分钟没有人类对白也和本片保持了高度相像的风格,难道这是偶然的吗?除此之外,在《地心引力》里面出现的太空漫步也与《2001太空漫游》中的场景类似,但是考虑到人类在1965年才实现第一次太空漫步,1969年才实现登月这些事实,不得不说影片《2001太空漫游》的开创意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