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桥立号海防舰
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战争中,日本联合舰队方面,由东乡平八郎大将亲自指挥主力4艘战列舰(“三笠”(旗舰)、“敷岛”、“富士”、“朝日”)和8艘装甲巡洋舰(“春日”、“日进”、“出云”、“浅间”、“常磐”、“吾妻”、“八云”、“磐手”);12艘装备6英寸以下口径(包括6英寸)火炮的快速防护巡洋舰(“笠置”、“千岁”、“新高”、“音语” 、“浪速”、“高千穗”、“明石”、“对马”、“须磨”、“千代田”、“秋津洲”、“和泉”) ,21艘驱逐舰,以及58艘鱼雷艇。另外,在对马岛大崎湾,驻泊4艘旧式海防舰(“严岛”、“镇远”、“松岛”、“桥立”),因为航速太慢,不能与主力协同,被单独编为第5战队,作为掩护支援兵力。
东乡主力编队包括2个战队:第1战队由东乡本人指挥,依次为战列舰“三笠”号(旗舰)、“敷岛”号、“富士”号和“朝日”号,装甲巡洋舰“春日”号和“日进”号;第2战队由上村彦之丞中将指挥,依次为装甲巡洋舰“出云”号、“八云”号、“浅间”号、“吾妻”号、“常磐”号和“磐手”号。
重型舰炮方面,计有12英寸16门,10英寸1门,8英寸30门。全队列最高航速可达16节。
2. 舰桥cic
1、军事用语(commander-in-chief ) 最高司令官 2、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战斗信息中心 是对战场各种信息情报进行收集整理的机关,某部分战舰,战舰的舰桥就是CIC,在大天使号上位于舰桥深部的CIC,主要提供索敌、武器管制、MS/MA管制等作用。
3. 桥立号炮舰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定远”旗舰,镇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济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丙。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
日本则是 旗舰松岛,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千代田,严岛,比睿,桥立,扶桑,西京丸,赤城。
4. 日本桥立号
南斯拉夫大桥就是塔拉河谷大桥,位于黑山共和国北部,始建于1938年,1940年竣工。此桥全长365米、5个拱;主桥栱114米,桥距河面114米,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大桥。1942年因战事需要,被南斯拉夫游击队炸毁。
1946年修复该桥时,在桥的两端分别立有纪念炸桥牺牲的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和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的雕像、石碑。1969年,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以该桥为拍摄地,将当年游击队炸桥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片名就叫《桥》。片中主角、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扮演的“老虎”少校原型就是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该片既有逼真惨烈的战斗场面,又有扣人心弦的谍战元素,1977年被引进中国,曾风靡一时,令当时的观众大开眼界,大呼过瘾。时隔9年之后,塔拉河谷大桥又被一个英国电影导演看中,再一次被搬上银幕。此片名叫《纳瓦隆第10突击队》,讲述了二战时期盟军一支突击队千方百计炸毁该桥的故事。该桥由于德军严密设防,突击队束手无策。情急之下,这帮人突发奇想,竟将位于大桥上游一个蓄满水的大水库炸毁!一时间,狭谷内波涛汹涌,巨浪滚滚中大桥桥墩被冲垮,大桥灰飞烟灭……
5. 日本桥立号炮舰
以古代沉船为原型而建造博物馆,肯定是有它自身的价值。但古代沉船那么多,也不是都能够以此来建造博物馆的。现今,以沉船而建造的博物馆,世界上有三个:英国的玛丽露丝博物馆、瑞典的瓦萨博物馆、中国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壹
英国
玛丽露丝博物馆
“玛丽露丝”是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时代的舰队中的领航舰,也是亨利八世最喜欢的战舰之一,Mary的名字源自亨利八世最爱的妹妹,Rose象征着都铎王朝的玫瑰标志。战舰“玛丽·罗斯”号曾被人们称为“海上一朵最美的花”,在英格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战中屡立战功。
1545年,这艘备受亨利八世喜爱的战舰在刚从朴茨茅斯出航驶向索伦特海峡,准备阻击法国侵略军时,遭到法军袭击沉没。
1965年,一组潜水员开始在海底搜寻这艘沉船的残骸。当它终于被发现后,潜水员、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立即开始打捞工作。1982年,经过包括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志愿潜水员的工作,整艘船全部被发掘了出来,保存在英国朴茨茅斯的Mary Rose博物馆。
该博物馆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围绕着船骸搭建,并陈列了从船只中发现的1.9万件文物。人们可以在下部和主甲板上的九个展区中透过通高的玻璃幕墙一睹其惊人的全貌,也可以在上层的开放阳台上与船体面对面,近距离感受其魅力。
在项目的核心区域,Mary Rose保存下来的右舷部分被安置在原先的钢制船架上,整个环境受严格监控,保证船体不受损害。其中依据考古研究结果,按照1545年1月19日船沉没时的样貌复原了超过4000个真实部件的位置,由展览用玻璃箱保护,分别展示在三层甲板上,供游客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通过展廊清楚地看到Mary Rose的各个部分,了解都铎船只中的生活。
船被保存在博物馆中心
虚拟船体和真实遗迹互为镜像
步道沿船身设置,从船尾一直延伸到船头,船舱内天花低矮,进一步强化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特意不让日光射入展区,保持空间昏暗,只在展品上方和扶手下设置了灯光,让人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展览上,重塑了舱内幽暗封闭的空间氛围。
新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艘战舰,同样也是为了纪念当年船上遇难的约500名战士。在展出的文物中,除了大炮、长弓箭之外,还有很多个人物品,例如衣服、餐盘,还有船上一条2岁狗的骨骼。克里斯托弗·多布斯说这也是新博物馆与众不同的地方。
博物馆中的很多藏品展示了当时船上水手的生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不会写字只能将画符刻在箱子上代表是自己的所属品;他们热爱生活,简单的乐器和粗陋的木质酒杯就是全部的娱乐;他们也坚韧辛勤,仅靠人力就拉起极粗的麻绳、装置极重的炮弹。除了对历史的描述,让观众更多地看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贰
瑞典
瓦萨沉船博物馆
瓦萨沉船博物馆是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是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的。瓦萨号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17世纪船舶。
瓦萨沉船博物馆瓦萨是一艘古战船之名,它是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1625年开始建造的。这艘战船本来是单层炮舰,可是,国王得知当时瑞典的海上强敌丹麦已拥有双层炮舰,便不顾当时本国的技术条件,下令把炮舰改造为双层。1628 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海湾、风和日丽、一艘旌旗招展与威武壮观的大型战舰,在岸上人群一片欢呼声中,扬帆启航。不料刚刚行驶2公里,一阵强风吹来,瓦萨号战舰就摇晃几下,竟立即连人带船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
3个多世纪过去了,1959 年,有关方面着手进行打捞,直到1961年4月24日,这艘在水底沉睡了333年的战船又重新露出水面,之后,又经过潜水人员与考古人员的艰苦劳动,终于在沉船附近与船体内部找到了大批极为珍贵的实物。1964年,在打捞沉船的现场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水上博物馆,并正式开放。为便于游人就近参观,又可以妥善地保护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者根据舰船本身布局,沿船体四角设双层看台,除去支撑船体下部吃水部位外,观众走进馆内,就可看到舰船底层的内部设施;登上了一层楼后,在高台走廊上,可把船上的景物一览无余。
瓦萨号战舰航行历史虽然很短,但瑞典人仍视为国宝,因其呈现十七世纪瑞典人造船的技术与艺术,尤其船上的木雕功力至今仍令人激赏。
叁
中国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一号博物馆,主要展出的是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贸海船,是沉船博物馆中唯一的和平之船。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根据探测,南海一号整船文物有六到八万件。
"南海一号"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她所载文物反映了我国宋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及研究我国古代的"来祥加工"等提供了极好素材,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而下之都是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成为世界考古界和探险界关注的焦点。
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建筑主体由五个不规则的大小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外形犹如古船的龙骨,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南海一号博物馆2004年12月28日奠基,2005年12月28日动工,2009年12月24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南海一号博物馆内主要由“一馆两中心”构成,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馆内以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其船上文物价值连城,国家一级文物之多为世界罕见。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阳江海域搜寻一艘18世纪沉船时,在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意外发现了一艘南宋木质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精美文物。这艘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古沉船船体保存较好,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古代远洋商船。
据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这艘古沉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这艘古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推进,‘南海I号’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海丝馆不仅仅是对文物进行展示,我们希望将它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提升阳江海丝文化影响力。”左章杰表示。2014年,海丝馆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南海I号”历史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与整理,2016年11月开始闭馆进行改造。
2017年8月15日,海丝馆以全新的姿态试开馆迎接游客。以“归航——‘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为主题,海丝馆分为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等7大主题展区,陈列面积12000平方米,展出的文物、展品达2000多件。“水晶宫”向公众开放“南海I号”发掘现场,观众可近距离地观看考古学家发掘“南海一号”全过程,通过多媒体体验“南海I号”扬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弘灿烂的历史。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筑特色鲜明,设计创意独特,紧扣海的主题,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南方建筑风格的柔美组合。立面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建筑摈弃传统的梁架结构,把造船的龙骨结构和南方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形式相结合,风格清新独特,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标式建筑 。整个建筑使用层数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五个拱体包容了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及办公区域,分区明晰。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即是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园——“水晶宫”。右侧两拱为文物展示厅,主要展示“南海Ⅰ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左侧两拱为办公区域,科研、库存、设备及后勤系统均在此区。
“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发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所载的文物反映了我国宋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为研究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提供了极好素材,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都是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6. 舰桥内部
星舰里装的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和设施。因为星舰需要在太空中进行长时间的航行和探索任务,所以需要装备各种必要的设备如发动机、推进器、导航仪等,同时还需要提供船员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设施。另外,还会根据任务需要,安装各种为探索和研究而设的科学实验设备和探测装置。 此外,星舰里还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防御和保护设施,用于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和风险。更重要的是,在星舰进行长时间航行和探索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娱乐设施,以确保船员们精神状态的良好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星舰内还设置了各种消遣、娱乐设施,如大型舞蹈厅、电影院、休息区等。
7. 舰桥 舰岛
1、舰岛
岛式上层建筑是现代航母的标志性船体结构之一。其实早期的航母并没有岛式建筑,许多航母是由其他舰船改装的,在原有主甲板上用钢柱支撑起一个飞机起降平台。上面起降飞机,下面就是简易机库。经过许几十年的运用实践,才逐步演进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岛式建筑。
岛型建筑不仅可以使操舰人员和指挥人员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且可以将烟囱收在其中,废气向上方排出,减少了排烟对飞行员的影响。早期航母的烟囱设置在舷侧,并且比较低矮,航行时浓烟经常弥漫甲板,不仅影响飞行员的视线,也对飞机产生腐蚀。
2、飞行甲板
航母的一大特征即是巨大的平直甲板,供飞机起降之用,有“海上机场”之称。不同于陆基飞机在起飞速度不足时仅需延长起飞时间,航母甲板上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甲板设计对航母的战斗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现今只有轻型航母仍采用全通式甲板,并结合滑跳式甲板的设计,舰载机为直升机与短距起降飞机的话仍可满足起降效率。此外,通常其舰身左侧为起飞区,右侧舰岛前后处为停机区。
中型乃至大型航母皆采用斜角式甲板,舰前方的直通式部份用于飞机起飞,长约70至100米。其斜角式部份则位于主甲板左侧,用于飞机降落,约长220至270米,两部分夹角6至13度。
3、机库
机库为储存和整备航空母舰舰载机的地方,又分成“开放”和“封闭”两种。采用开放结构的航母舰体为机库,甲板上方再额外建造机库墙壁、甲板支撑柱等结构,再加上飞行甲板。
开放机库的优点为通风良好、伤害管制佳,炸弹若击入机库中爆炸造成的冲击波会释放到外面;结构较轻、容纳飞机多以及可依舰载机尺寸作修正。
4、升降机
升降机是将舰载机自机库运输至飞行甲板的装置,早期配置于全通飞行甲板的舰身中线的前中或后方,通常为2至3具。升降机也是甲板上最脆弱的部份,如果升降机故障或是遭到破坏会导致飞机无法起降,进而丧失战斗力。
现代大型航母的升降机宽20多米、深达15米、可负重100吨,升降速度约为一分钟自机库搬上一架飞机至甲板。
5、武器库
武器库是用来储备各种炸弹、鱼雷、导弹与火箭的区域,位于船舰底部、水线之下,为船头尾各一处,中间则为机库,这些武器多以半组装方式收纳。
冷战时期基于核子武器的机密和敏感性,这些弹药库的使用、人员进出管制与保安都有特别的处理和操作程序,没有受到相关训练验证或者是无关的人员一概不得靠近。
第一款安装SASS的航母是透过《27A改装案》来加装相关设备与空间的埃塞克斯级,在设计阶段就将SASS融入舰身结构的则是“福莱斯特级”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