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列颠尼亚号游艇
不列颠尼亚号是一艘由约翰布朗公司在苏格兰建造的,于1953年4月16日,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主持下水,1954年1月11日实现首航的,历史上英国王室第87艘游艇,它艇长126米,宽42米,高42米,总吨位5769吨,最高航速每小时21.5海里,最远航程2400海里。
2. 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1]瞬间的短新闻。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3. 不列颠尼亚号遇难船长和几名水手幸存
这是香港回归的时候写下的一篇报道,有讽刺意味,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了,不再属于英国了,还有对祖国的强大而骄傲。
4. 不列颠尼亚号退役
细节描写鉴赏:
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可感。
2、“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这两处的用笔,烘托了整个仪式过程的气氛;“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描写,则点染了“告别”仪式的气氛;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将新──旧,撤离──交接,终结──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3、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乐曲的选择煞费苦心;“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末代港督任务的使命后也将退役。作者正是抓住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5. 不列颠尼亚号沉没
1997年4月驻港英军昂船洲海军基地关闭,部分驻港英军继续留守香港的防务,1997年6月30日下午,英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大厦降下米字旗。1997年6月30日23时,中英两军在威尔士亲王大厦举行防务交接仪式,,1997年7月1日零时后,驻港英军官兵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军舰离开香港回英国,其它英军士兵乘飞机离开香港回国。
6. 不列颠尼亚号战列舰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选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
不列颠尼亚号被设计成可在战时改装成医疗船,但从来没有被真正改装。不列颠尼亚号曾被英女王及其它王室成员使用,作过696次外访及272次英国水域内的探访。也曾经在战争中承担过救援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