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深度超过5米的时候需要进行专家论证。
对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的深基坑支护专项施工方案设计,必须要注明支护有效使用的时限,必须完善专家的论证及相关单位审批手续。
凡支护方案未经论证和审批的深基坑工程,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超过支护有效使用时限的深基坑,必须采取回填基坑等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坍塌事故发生。
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
基坑底面积
基坑底面积在27平方米以内(不是20),且底长边小于三倍短边,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需要进行专家论证。
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深基坑)专项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
旅游景区的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现在如何?有没有独立成立标准化办公室这个部门的?
标准化工作,在安徽省开展的还算比较活跃。各个行业都有做标准化的。标准化文件中有规定,公司要有标准化内审员(1-2名),成立标准化委员会,要有标准化组织结构图,以及三个标准,分别是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标准化有AA,AAA,AAAA==级别。具体你可以参考GB1.1,GB/T15496/15497、15498、19273.
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景区应该怎么做
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所说,全域旅游是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要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需要以智慧旅游的有效方式来帮助实现全域旅游。
那么,就景区而言,又该如何从景点旅游转变到全域旅游?
1.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的分析力和解释力,是未来大数据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新浪微博的旅游大数据,如果将“参与微博旅游的用户、旅游用户年龄及性别偏好、景点品牌传播”等大数据加工成可利用的产品,那么,从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来说,大数据无疑是一个得力的助手,可以帮你准确分析除景区景点以外的旅游市场的目标客源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渠道投放策略,为你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帮助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复盘和调优。如此一来,大数据可以帮你把旅游市场从单一的景点景区扩展到全域。
2.“旅游+和”互联网+”的驱动
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互联网+”增加了深度,厚度,“旅游+”则扩展了广度。从“旅游+”的角度看全域旅游的目的地建设,它将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3.公共景区的管理服务ppp
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中国,政府掌握了大多数景区,但多个政府事业部门分割管理,缺乏游客服务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引入专业化的景区管理服务ppp体系,形成有效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机制来提升景区服务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这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ppp模式下的为政府旅游解决全域旅游方案的服务商有很多,比如北京中景合天科技有限公司与明十三陵的合作,破除了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现了公共服务一体化。